據(jù)CNBC北京時間5月24日報道,蘋果大多數(shù)營收仍然來自iPhone。為了向投資者展示能在高利潤率的軟件業(yè)務中“如魚得水”,蘋果成立了服務部門,目前每年營收接近400億美元。但是,由于沒有擁抱軟件產業(yè)最大的趨勢——訂閱,蘋果損失了巨額營收。
在龐大的蘋果設備用戶群中,音樂、應用、云存儲、客戶支持和Apple Pay都是受到廣泛歡迎的業(yè)務。它們幫助蘋果服務業(yè)務過去兩年增長了53%,而同期內iPhone銷售僅增長了16%。
蘋果致力于發(fā)展軟件業(yè)務對投資者有誘惑力。投資者愿意以更高的市盈率投資Salesforce、Workday、ServiceNow、Netflix和Spotify等快速增長的公司。但是,不同于上述公司以及Adobe、Microsoft等傳統(tǒng)軟件廠商(最近數(shù)年開始向云計算技術轉型)的是,蘋果并未全面轉向訂閱軟件模式。
蘋果有一款被稱作Pro Apps的軟件包——主要被音像創(chuàng)作專業(yè)人員使用,客戶購買后可以下載到本地硬盤。Mac計算機用戶通過App Store購買Final Cut Pro、Logic Pro X、Motion、Compressor和MainStage 3,每款軟件有各自的價格——例如Final Cut Pro X價格為300美元——成套軟件價格為630美元。
蘋果可以把這些軟件放到云中,按月向用戶收取使用費。例如,Apple Music價格為每月10美元。這種模式——在科技界被稱作軟件即服務,雖然初期營收不高,但是,如果用戶意識到軟件的價值而不斷購買使用權,企業(yè)可以獲得長期性營收。蘋果去年表示,F(xiàn)inal Cut Pro X有200萬用戶,但沒有一名用戶采用訂閱模式使用該軟件。
分析師吉恩·蒙斯特(Gene Munster)估計,訂閱模式在蘋果服務業(yè)務營收中的占比為30%,表明未來蘋果可能損失數(shù)十億美元營收。
蒙斯特向CNBC表示,“我不明白蘋果緣何不向訂閱模式轉型”, Pro Apps向訂閱模式轉型是“非常合乎邏輯的”。
蘋果代表未就此置評。
蘋果服務業(yè)務有長足增長。最近一個財季,蘋果服務業(yè)務營收增長了31%至92億美元,在總營收中的占比由兩年前的12%提升至15%。
3年前的全球開發(fā)者大會上,蘋果推出了Apple Music,向訂閱模式邁出了一大步。蘋果還以訂閱模式提供iCloud存儲服務,價格為每月1-10美元。
雖然投資者明顯看好訂閱業(yè)務,但它要求產品開發(fā)、支持,以及銷售人員激勵方面的根本轉變。訂閱模式下,獲得新用戶的成本很高,需要數(shù)月,甚至數(shù)年時間才能盈利。
不確定性可能拖累股價
蒙斯特表示,“業(yè)內共識是,改變業(yè)務模式,會帶來許多不確定性,或對股價產生不利影響。”
軟件越來越多地運行在云中,傳統(tǒng)企業(yè)被迫適應這種變化。Adobe在促使長期用戶轉向Creative Cloud,微軟Office 365獲得了成功。
蘋果服務業(yè)務可以采用相似的模式,尤其是在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。2016年,iPhone營收和蘋果總營收曾出現(xiàn)三連跌。
蒙斯特上周發(fā)表投資報告稱,到2023年,服務在蘋果營收中的占比將達到20%。他在一次采訪中說,蘋果可以在增強現(xiàn)實、人工智能和視頻服務領域采用訂閱模式。
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合伙人拜倫·迪特爾(Byron Deeter)表示,蘋果在訂閱模式方面有機會。
據(jù)迪特爾稱,鑒于蘋果產品的普及性,人們在工作中使用蘋果設備,蘋果可以在企業(yè)軟件領域發(fā)力,例如使iCloud更適合在工作場所使用。今年早些時候巴克萊銀行發(fā)表報告稱,企業(yè)級別的iCloud有助于降低蘋果對硬件的依賴。
榜單收錄、高管收錄、融資收錄、活動收錄可發(fā)送郵件至news#citmt.cn(把#換成@)。
海報生成中...